翻译动态

行业新闻

翻译的“幽灵性”——当原文在译作中徘徊不去

2025-09-05

翻译从来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,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招魂仪式。德里达所说的"踪迹"(trace)在译作中无处不在:那些无法完全转化的习语、被迫割舍的双关语、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物的文化概念,都如同幽灵般萦绕在字里行间。译者越是努力"驱魔",这些来自原文的魂灵就越是顽固地显现。

 

普鲁斯特《追忆似水年华》中"madeleine"一词在中文里被迫变成"玛德琳蛋糕",失去法语中特有的童年记忆的香气;《红楼梦》里"意淫"二字在英语译本中辗转成为"lust of the mind"或"emotional license",却始终无法传达曹雪芹笔下的哲学深度。这些翻译的"未完成部分"构成了文本的幽灵维度,它们既不属于原文,也不完全属于译作,而是游荡在两种语言之间的第三空间。

 

1742990115158209.jpg


最有趣的案例或许是博尔赫斯笔下的"《堂吉诃德》的译者皮埃尔·梅纳尔"——这个虚构人物试图创作出与塞万提斯一字不差的《堂吉诃德》,结果却因时代语境的变化,同样的文字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义。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即便完全保留原文,语境的变化也会使其变成另一个文本。真正的原文永远已经消逝,留下的只是它在译作中的幽灵。

 

当代机器翻译加剧了这种幽灵性。当AI将"青梅竹马"直译为"green plum bamboo horse",它并非犯了错误,而是诚实地暴露了翻译的本质困境:某些文化意象注定无法完整迁徙。这些生硬的直译就像显灵的幽灵,提醒我们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。

 

或许,优秀的翻译不是要驱散这些幽灵,而是要学会与之共舞。本雅明所说的"纯语言"(pure language)也许就藏在这些幽灵出没的地带——在原文与译文的裂隙中,在那些"不可译"却坚持要现身的词语里。译者既是通灵者,也是被附身者,他们的任务不是超度亡灵,而是让两个世界的魂灵进行一场永不完结的对话。

 
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8620156106

微信咨询
二维码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