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动态

行业新闻

从“译得了”到“译得好”:全球公共服务多语言支持背后的公平与包容

2025-09-04

越来越多国家和机构开始提供多语言翻译支持,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社会公平与人文包容的重要体现。然而,真正有效的 multilingual service(多语言服务),远不止于“译得了”的表面处理,更在于能否实现“译得好”的深度跨越——准确、清晰、且文化适宜。

 

“译得了”是第一步。政府文件、医疗指南、法律条文、应急通知等公共信息通过机器或人工翻译成多种语言,确保基本信息的可及性。这是对多元文化社会的基本尊重,也是公共机构履行服务职责的起点。

 

但停留在“译得了”远远不够。生硬直译、术语错漏、文化隔阂可能引发误解,甚至造成严重后果。例如,医疗翻译不准确可能延误病情,法律文书表述不清可能影响公民权利。真正意义上的“包容”,要求翻译内容必须“译得好”——不仅要语言流畅,更要符合使用者的文化背景与认知习惯,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。

 

1748245936559173.jpg


“译得好”意味着公共服务翻译应具备三个核心要素:

专业性:法律、医疗等高风险领域需由具备专业资质的译员介入,确保术语准确、逻辑严谨;

文化适应性:内容设计需考虑文化敏感性与本地化表达,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沟通失效;

可读性与可用性:文本结构清晰、句式简洁,兼顾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理解能力。

 

从“有翻译”到“用好翻译”,背后体现的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:是否真正愿意为少数语言群体投入资源?是否关注他们的实际体验与需求?多语言支持不再只是“多提供一种选择”,而是构建包容性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——让每个人不分语言背景,都能平等地获取信息、使用服务、参与公共生活。

 

最终,一座城市的包容性,不仅体现在它的多元文化景观中,更体现在它能否用“你的语言”对你说:“我理解你,我欢迎你,我服务你。”


这,正是从“译得了”走向“译得好”的真正意义。
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8620156106

微信咨询
二维码
返回顶部